揭秘三山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挖掘过程

位于苏州太湖中的三山岛是个风景秀美的小岛,以前似乎一直是藏在深闺中,外面知道的人并不多。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突然在三山岛上发现了古文化遗址,而且据专家考古、研究证实,那个古文化遗址竟然是属于距今12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这样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长江下游地区还是第一次被发现,其意义之重大可以想象。而这个发现,也直接把吴地的人类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向前推进到了旧石器时代。

也就是说,三山岛是吴地最早有人类生活和作息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把三山岛看作是吴地文化和文明的源头,这也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那么,这个意义重大的古文化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又是怎么被考证、挖掘的呢?又挖掘出了什么东西呢?别急,下面听小觅慢慢道来。

意外发现,1984年4月11日,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工程师黄玮,到三山岛作风景资源调查。在当地风景文物义务保护小组韦鹤鸣等的陪同下,首先在北峰西侧的东泊小山青峰岭下,发现了一个淤泥壅塞的溶洞;又在小姑山、龙头山等地开山采石留下的赤红泥沙中,发现兽骨化石。这些化石色白而沉甸,较一般骨头坚硬、沉重,是在江南地区非常少见的古哺乳动物的化石。溶洞和化石的发现,是这次三山岛风景资源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惊动专家,就在黄玮发现溶洞和古哺乳动物化石后没多久,大约是在4月下旬,这个意外发现的消息被南京博物院考古部负责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专家张祖方和吴永清获悉,两人马上向上级申请前往考古。在获得省文化厅批准后,他们赶到吴县,在县文管会负责人陪同下去三山岛作实地考察。在溶洞的青峰岭下,看到溶洞洞口面向西南,高出春季太湖水面1米多。民工对溶洞初步试挖,掘进约6米,洞口清楚暴露,面积约4平方米,岩石参差,颇耐观赏。张祖方还特地登上溶洞洞顶上的山包,用力蹬地,溶洞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张祖方断定这个溶洞为石灰岩溶洞。

而在距离洞口不远处的滩涂上,张祖方和吴永清等人还发现了几块大石,颜色棕红、质地坚硬、与当地的石灰岩完全不同。经检测、研究,确定这些石块为燧石。那么什么是燧石呢?在远古时代,燧石常常被古人类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料。

张祖方和吴永清等人也去发现古兽骨化石的现场去调研,他们在龙头山和小姑山的西南面,采集到了不少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经鉴定,这些化石的主要品类有:最后鬣狗的牙齿、牙床、股骨、脊椎骨;有棕熊、中国黑熊、野猪、猴、鹿、獾、兔等类动物的牙齿及骨骼。这些化石品类大部属于更新世晚期,均为距今数万年前的遗物。

初步挖掘,在三山岛发现石灰岩溶洞和采集到多种动物化石和新石器的消息,在苏、沪报刊披露后,引起了考古界的兴趣,一批批知名学者先后赶来,有南京大学专事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的吴建民,南京博物院的考古部主任纪仲庆,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李炎贤,苏州博物馆的钱万麟、丁金龙、朱伟峰、郑勃秋、匡心娟等以及吴县文管会的一些人员。

这年秋天,经上级批准,南京博物院张祖方和王闽闽邀请了上海大学文学院考古与博物教研室副主任陈淳,汇同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联合在三山岛作了一次小规模的试掘,获得了比较系统的文化层资料,搜集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也增加到了5目18种,即灵长目【猕猴】,兔形目【兔】,啮齿目【黑鼠、豪猪】,食肉目【棕熊、西藏黑熊、鼬、狗獾、猪獾、最后鬣狗、猞猁、虎】,偶蹄目【野猪、似水鹿、斑鹿、鹿、牛】等。在发现溶洞和燧石的滩涂边,还发现了经人类打制的石器,器型有用于砍伐的砍砸器,用于钻孔的尖状器,用于刮削切割的刮削器,以及石核、使用石片等等。这种旧石器在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还是首次被发现。

深入挖掘,三山岛旧石器遗址和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搞清遗址的内涵,经文化部批准,并发给发掘主持单位南京博物院考古发掘执照【考执字(1985)第261号】,发掘工作进一步展开,1985年11月11日,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纪仲庆和张祖方,上海大学陈淳等到吴县联系考古发掘事宜。之后,吴县副县长余捷,苏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汪家骅、市博物馆副馆长陈玉寅、县文管会张志新、金文辉,以及东山庄德胜副乡长等同去三山,现场踏勘,确定发掘地点。11月29日,组成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上海大学师生、苏州博物馆和吴县文管会共同参加的联合发掘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发掘工作。

动物化石的发掘点,选在垂直发育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中的裂隙中。灰炭层面倾向东北,倾角为21度。裂隙走向近南北,宽3米,厚4米,纵深露出部分长8米,相对标高约35米。堆积物为褐红色亚粘土,无层理结构,化石散布在这种堆积物的下部为多。这次出土有各种动物的牙齿,上、下颔骨,粪便化石等共600余种,及大量动物骨骼。除以前发现的5目18种动物化石外,又发现了犀牛和狼的牙齿化石。

重要意义,三山岛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给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化石看,三山动物群的性质既不同于我国南方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又与我国北方的动物群有一定的区别,三山动物群具有南北方动物混合的特征。鬣狗是在数万年前就已经在这一带绝迹的凶猛动物。它的化石被发现,以及其他动物化石中含氟量的测定表明,距今数万年前,这些动物已经活跃于这一带。这就可以推断,在更新世中晚期,太湖地区已经成陆,水域比现在还小。当时的三山、西山,湖中诸岛和湖东平原可能连在一起,水平面至少在现在吴淞零点以下7米。至距今约6000-7000年的全新世,由于海水浸入,才使得太湖地区的平原被大部分浸没。三山古文化遗址,为太湖地区成陆年代的考定、海岸线的变迁等等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在发掘中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分布范围,是在长约60米,宽约12米的窄长湖滩上,总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实掘面积36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40厘米,出土5200多件石制品(包括部分残次品)。据分析,这片湖滩很可能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加工场所。

从发掘出土及附近采集到的石器标本看,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都有,多用变质岩作为原料,而以凹刃刮削器为代表性器物。打制十分讲究,在打击而成的月牙状凹刃上,都留有修理的疤痕,刃口又经过加工,打击成细牙密布的锯齿状,使切口锋利。这些旧石器,经专家考证,当为距今12000多年前古人类留下的遗物。这说明12000万多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太湖流域劳动、生息和繁衍了,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三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分布的空白。三山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1986年3月25日,“三山岛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出土处”,被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县文管会向省文化厅申报,列入省保护单位。文章由觅渡文创王为国老师搜集整理,编辑:觅你魅
三山岛农家乐可加微信:18934591348